close
“艾比索:栽種一座直行書寫的文字森林” 與新的 1 篇文章 -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|
![]() |
Posted: 10 Mar 2014 02:49 AM PDT
歡迎台灣新創團隊填寫 Inside 新創團隊募集表單,讓更多人認識你們。八〇年代出生的讀者,應該都曾歷經網路小說的年代,當時一票寫手從 BBS 發跡,懷有小說家夢想的年輕大學生,群聚成大盈月與繁星、東海大度山之戀,用鍵盤敲出一回一回青春戀曲,如果在網路上爆紅,就會有出版社找上門幫你出書。蔡智恆、藤井樹是那時代的指標性人物,輕舞飛揚和名叫 Feeling 的女孩猶如女神,所有戀人都想找到一棵槲寄生,當然也不乏風格奇異、至今依舊活躍的九把刀。 「網路文學」這個爭議不休的文學新品種在 2000 年前後在 BBS 上一片繁花盛景。但是,BBS 沒落以後,新一代說不盡的呢喃該往哪裡傾訴?雖有部落格然而單兵作戰,並不容易吸引到讀者。台灣學生團隊「艾比索」開闢了一座寫作森林,不只作為網路小說基地,而是希望集結校園中的文藝青年,書寫屬於自己的世代。而在這個注重體驗的時代,艾比索的介面當然不若 BBS 單調,自由鋪陳暗色背景,最特別的是直行排版、分頁書寫與瀏覽,在網路上營造「閱讀一本書」的情境。 艾比索是由一群熱愛文學的學生創立,成員來自交大資工博士班、清大台文所、中文系,希望在充斥淺碟內容的社群網站中另闢蹊徑,打造深度閱讀、深度寫作的平台。艾比索完全開放,使用者既能閱讀也能書寫,除了輕鬆易讀的故事外,他們也與大學文學獎合作放上得獎作品。最近知名作家朱天心憂心「台灣不相信純文學了」引發論戰,其實,台灣新銳文學人才輩出。即使閱讀風氣稀薄,依然有許許多多人努力不輟耕耘文字,我們期盼「艾比索」可以成為數位時代裡的創作沃土,給予才華洋溢的人更多施展天賦的舞台。 我們透過電子郵件訪問了艾比索共同創辦人,現就讀於交大資工所的黃經緯(筆名黃阿莫),請他與我們分享產品理念與創業經驗: 請先簡單介紹你們的產品與團隊成員。 〈艾比索〉是一個結合直書、文字疊合影像、小圈圈社群三種創新概念,適合深度寫作、深度閱讀的平台。直書帶出每個人潛藏心中的情感,影像讓文字有了視覺情境,小圈圈社群讓人安心寫作與閱讀。 我們的團隊成員包含交大資工所博班生、清大台文所碩班生以及中文系學生。 為什麼想要做「艾比索」?靈感來自何處? 時間回到 2011 年,上中文系寫作課的時候,作業是寫一篇小說,並且在課堂上展示與討論。我用 Word 打完一篇故事寄給老師,當她印出十幾份班上同學的小說發給大家時,我忽然想著,何不開發一個寫作平台,讓這件事變得簡單而愉快,於是就開始了這段旅程。至於為什麼會取名〈艾比索〉: episode,是因為小說裡的情節總是一幕一幕,故取此名。 時間走到 2013 年,臉書/噗浪/推特席捲整個台灣,我們有些感觸,大家都在用社群網站了,但現在有誰會認真看上面的每則訊息?廢文、情緒文、討拍文、假猩猩文太多了,你我都知道,現在大家都是用快速瀏覽模式在看訊息或按讚,否則根本跟不上訊息產生的速度,持續不斷的刷新畫面只是為了得知最新訊息,這已經成為一種恐怖的慣性。 我們覺得,要認識一個人或者一個價值觀,需要閱讀許久,光看三五句到十幾句的短文其實是很難的,這或許也可以解釋為什麼現在大家透過臉書連結了那麼多朋友,但是真正的朋友其實沒幾個。〈艾比索〉嘗試將深度寫作閱讀與社群網路結合起來,讓人與人、人與事之間有了更深層的意義。 投入之前做了哪些評估?前前後後開發了多久? 坦白講,在投入這段開發旅程之前,沒有做過評估,只是因為想做就做了。平台開發了兩年,從一開始很簡單的直書編寫系統,到後來加上文圖疊合以及社群機制,歷經上千次大大小小的改寫與省思。 有參考過什麼成功案例,或分析過華文類似網路服務嗎?
![]()
後記:艾比索讓我們看到台灣年輕人對文學的熱情,不過以介面上來說似乎仍稍嫌複雜,建立帳號、寫作過程也有些繁瑣,不如國外新生代書寫平台 Medium 直覺,另外,雖然圖片可為文章增色,但是作為背景卻可能帶來文字難以辨識的問題;而在 PC 中直行閱讀是否可行,也仍有待考驗。此外,雖然文章類型多元,針對所有人開放,但也可能造成品質參差不齊的問題。 Facebook 不乏有深度有見地的訊息,不過多為時評(即使是純文學作家的 Facebook),而且保留不易,我們仍欣見國內有個專為文學青年而生的平台,希望艾比索繼續進步,真正開出茂盛的文學森林。 |
Posted: 10 Mar 2014 02:35 AM PDT
本文編譯自 Inc. 〈7 Habits of Highly Ineffective People〉。提升生產力的App與工具何其多,看 Evernote、Mailbox、Remember the Milk、Any.do、Time Recording 等 app 的火熱程度就知道提升生產力是人們亟欲到達的目標。 坊間有那麼多提升生產力的書籍和工具,但為什麼把事情有效率地辦妥還是如此困難呢?許多人每天開始工作前,腦海中便規劃好今日的待辦事項:回覆完所有重要郵件、準備會議資料、完成至少 5 件待辦事項。叮咚!下班時間到,預先規畫的事項沒有一件完成,您想著......這虛晃的 8 小時公司還要付我薪水。 問題不再於這些工具本身,很有可能是您使用的方式錯誤。下面七項為缺乏工作效率的通病。 1. 完成今日所有待辦事項像 Remember the Milk 這般的 app 鼓勵今日事今日畢,然而, Marissa Mayer 去年在 Saleforce.com 演講中即強調:完成所有每日待辦事項,恐怕是缺乏生產力的徵兆(這也意味著您很有可能僅僅在享受完成事情的成就感)。真正高產能的人會排出事情的優先順序,先將不重要的事情放一旁,高產能的人不是完成專家(completists)──他們是生產專家(productivists)。
2. 回覆每通電話有許多人每通電話都接,有一位經營保險代理的朋友告訴我他的理論:讓電話進語音信箱就等同是告訴顧客說他/她沒有那麼重要。打電話的人希望接電話的是真人。這在某些情況也許很有效率──尤其是您專門處理業務訂單的話。但這個理論極度缺乏效率。事實上,研究早已指出專注處理當下工作比分心多工更有效率。一通電話在大多數情況中都是干擾,打斷原本的工作──這意味著您突然同時處理許多事情,而處理速度也會減慢。完成您的工作,接著回電。3. 遵行「一次完成」原則很多年前我學到一個工作技巧。顯然當在管理文件、電子郵件、社群網站時,當一接觸到事件就馬上處理是否最有效率的方法。若某人遞給您一份合約,最好就是在送到您手上時當場簽名。否則,收到文件、歸檔、簽名再送回去這個過程所花費的時間將會更多。但這個原則總是對的嗎?在郵件與社交動態的處理上,我並不總是一次完成。事實上,我很少這麼做。大部分從社群網站進來的訊息都不重要──大部分的文件,通常也都不重要。4. 視溝通為「單行道」這是很嚴重的問題。您總是在想為什麼任何事都無法處理好,或是為什麼沒辦法激發他人的工作動機。這個問題的原因,很有可能出於您自己。在大多數情況中,糟糕的溝通都源自於一個不斷說話的人,如果不傾聽,就不能真正理解他人的需求。更糟的是,一個溝通單行道,也意味著他人將不傾向給予您協助。多一些傾聽,您可能會增加一個幫助提高工作產能的盟軍。5. 避開所有干擾上面我曾提到,為什麼每通電話都接會損害產能,因為您尚未完成手邊的工作就被打斷。然而,遵行嚴格避開所有干擾的原則同樣缺乏效率。為什麼呢?表面上看起來是打斷工作的干擾,有時也可以成為大腦的能量。當您完成一個任務,接著──碰!──某著人來到您的辦公室。談話過後,那些您靜的片刻將激發新的點子,同時,高產能也代表著,讓「干擾」引導您到達一個全新、更好的工作方向。您只要確保有篩選過這些事情,並只允許那些能幫助您工作的事情打斷您。6. 為使事情成功,您事必躬親沒有效率的人通常會尋求經手的每一件事情成功。Adam Grant 的書 《Give and Take: A Revolutionary Apporach to Success》 指出,若管理者總是涉入每一件工作會毫無效率,因為您沒有認知到,在使個人成功的途中其他人所應該扮演的角色。高產能的人會將精力擺在如何使團隊成功;而將自己縮小到整個團隊合作的一環而已。高產能是團隊集體都高產能運作之下的產物。7. 整個心思都放在「達到高產能」是的,這一條很諷刺。您著重在高產能的精力越多,您就越沒有效率。以我擔任作家的工作為例,我通常會思考的目標即是:盡可能越有效率越好。在著重在我自身效率以及辦妥待辦事項的過程中,我早早就完成任務,不過這是在我尚未取得足夠資訊的情況下;這樣窄小的視野使我看不見故事全貌。在許多情況中,不要過於聚焦生產力,而是彈性地將思考焦點放在與同事間的人際關係、公司的目標與願景,甚或準時回家吃晚餐......等等,都是能提高產能的方法。當以越全觀的視野思考,最終,您將會掌握對工作真正重要的觀點。延伸閱讀:談生產力循環 為什麼生產力 app 反而加重你我的「拖延症」 七個夜間習慣,讓你的每個明天都充滿生產力 |
You are subscribed to email updates from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
To stop receiving these emails, you may unsubscribe now. |
Email delivery powered by Google |
Google Inc., 20 West Kinzie, Chicago IL USA 60610 |
全站熱搜